提起苏东坡,人们往往会想到他那些传诵千古的名作股票如何融资融券,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他是北宋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着豪放派词人。然而,苏轼并不仅仅是一个只会吟诗弄词的文人,他一生心怀天下,渴望建功立业、兴国安邦。他的很多诗文,不只是吟咏风花雪月、抒发个人感怀,还有不少是对古今人物进行评说的咏史题材诗歌。
在这些咏史之作中,苏轼曾写过一首诗讽刺诸葛亮,诗云:“先主反刘璋,兵意颇不义。孔明古豪杰,何乃为此事。” 短短二十个字,却入木三分,道破了一段历史公案。
三国初期,局势动荡不安,刘备虽怀有复兴汉室的壮志,但多年奋斗却一直未能有大的起色,连一块稳固的容身之地都没有。公元 201 年,刘备前往隆中拜会诸葛亮,从此他的命运迎来了转机。诸葛亮为刘备量身定制了一套发展战略。他认为北方曹魏兵强马壮,占据中原要地,实力雄厚,“此诚不可与争锋”;江东孙权凭借长江天险,“国险而民附”,“可为援而不可图也”。所以,刘备向北向南发展都行不通,当下之计,唯有向西夺取益州作为根据地。益州人口众多,物产丰富,且四周有群山环绕,是天然的屏障,易守难攻,“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是建立基业的理想之地。
诸葛亮的建议从战略角度来看,确实高明。然而,这一计划却面临着一个难以回避的道德困境。当时的益州并非无主之地,其主人乃是汉朝皇室宗亲刘璋。刘璋与刘备一样,同为汉室皇族之后,论起来还算一家人。刘备对此颇为顾虑,觉得对刘璋下手,会背负骂名。但诸葛亮从纯粹的利益角度出发,苦苦劝说刘备当断则断,因为 “刘璋暗弱”,是个无能之辈,即便刘备不出手,益州迟早也会被他人吞并。
刘备仍犹豫不决时,刘璋因抵挡不住汉中张鲁的进攻,主动邀请刘备带兵入川相助。刘备正中下怀,就此正式启动了谋取益州的战略。经过一番激烈的斗智斗勇,刘备最终如愿以偿,击败刘璋,顺利夺取益州,迈出了争夺天下的关键一步。
这是马自达和长安通力合作的最新成果,既保持着马自达独有的设计风格、驾乘乐趣、安全性能,同时融入了长安汽车全球领先的电动化和智能化技术
但在苏轼看来,诸葛亮给刘备出的这个主意,从利益角度而言固然明智,可从道义角度审视,却实在不厚道,有恃强凌弱、巧取豪夺的嫌疑。刘璋虽是平庸软弱之人,但这并非他就该被人宰割的理由。《后汉书》记载,当刘备兵临城下时,刘璋担心战火会伤及百姓,说道:“父子在州二十余岁,无恩德以加百姓,而攻战三载,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 于是主动放弃抵抗,不顾个人安危出城投降刘备,可见他还是个颇为关爱百姓的仁者。
刘备和刘璋同为汉室宗亲,五百年前是一家。刘璋真诚地把刘备当作亲人,不顾下属的劝阻,邀请刘备入川。没料到诸葛亮早已设下计谋,致使刘璋失去了地盘,沦为阶下囚。从道德人性的高度评判此事,诸葛亮的这一招确实不怎么样。《三国志》中也有记载,刘备和诸葛亮在平定益州后举行酒宴庆祝,庞统就曾说:“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 可见持有苏轼这种观点的人并不在少数。
或许有人会认为,在那个群雄逐鹿的乱世,各方势力为了争夺天下,往往不择手段,道义在利益面前常常显得脆弱无力。诸葛亮作为一位杰出的战略家,他的首要任务是为刘备谋取霸业,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而且,若刘备不夺取益州,也可能会有其他势力觊觎此地,到时百姓或许会遭受更多的苦难。
然而,苏轼所强调的是一种超越利益的道德准则。他信奉儒家思想,坚持 “仁、义、礼、智、信” 的价值观,他更关注的是行为本身是否符合道义。在他眼中,即使身处乱世,也不能忽视道德的力量。因为一旦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失去的可能不仅仅是人心,还有更长远的根基。
刘备最终未能一统天下,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复杂多样,但他在夺取益州这件事上所表现出的道义缺失,或许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大业。而诸葛亮,这位被后世广泛赞誉的智者,尽管有着非凡的智慧和谋略,但在这件事上的决策,也难免受到后人的质疑。
苏轼的这首诗,以简洁而犀利的语言,揭示了历史事件背后的道德困境,引发了人们对于义与利的深刻思考。它让我们看到,即使是英雄豪杰,也并非完美无缺。在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时,我们不能仅仅从单一的角度去看待,而应该综合各种因素,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同时,这也提醒着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利益的诱惑时,要始终坚守道德的底线,不能为了一时之利而丧失了更宝贵的东西。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诸葛亮的智谋和功绩依然被人们传颂,但苏轼的这首诗也如同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道义的重要性。它让我们明白,在追求目标的道路上,利益固然重要股票如何融资融券,但心中的那份正义和善良,才是我们真正应该珍视和坚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