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李小雨(文学博士,供职于暨南大学)
在学术研究界和诗词创作圈之外,清词的名声恐怕远远不及宋词。
这样的局面,离不开“一代有一代文学之盛”的深入人心。这种文学史观,使得词体一跃而成宋朝的代表性文体。说起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词人的名字家喻户晓,宋词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并不罕见,打广告时不时附庸宋词以显风雅。东坡在沙湖遇雨所作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常常给身处逆境的人带去安慰。总之,宋词有如夜空中皎皎圆月,历经千载依然熠熠生辉。然而,放眼清代词人,多年以来,出圈的似乎只有一位纳兰性德,和他的“人生若只如初见”。
《万花为春:清词二十讲》是马大勇教授清词课程的讲义汇编。顾名思义,“万花为春”视词人词作为无尽繁花,以清代词坛为广博春日,本身也许隐含着“独花不成春”的含义——纳兰性德固然是清代词人中的佼佼者,词作清丽感人,但有清三百年,在纳兰之外,还有许多不一样的风景。
《万花为春:清词二十讲》 马大勇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3年12月
对想要了解清词的读者来说,这二十讲,既突出清词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如“清初三大唱和”“女性词史”及关键词派如阳羡、浙西、常州词派等,大略勾勒出清代词坛整体多面的样貌和风云变迁的线索;又精细地刻画出清代词人的身世与品格,对散落在清词史中的明珠进行鞭辟入里地思考与体悟,读之犹如展开一幅繁复而璀璨的图卷。
书中时时能见到马大勇为清词鸣不平的影子:“大家在潜意识层面对清词存在歧视,总以另类眼光视之。”“讲到宋词,二三流的词人都不吝篇幅,征引繁多,到了清词、到了顾贞观这里,三言两语,惜墨如金,连原文都舍不得引一下就略过去了。”这正应和了开场白“我们为什么要读清词”中的感喟,形成这种现实偏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目下能做的就是一点点地清理历史线索和脉络,尽力还原清词图景,为清词的经典化添砖加瓦。
马大勇是严迪昌先生的入室弟子。他说:“这门‘清词二十讲’课程以先师严迪昌先生的《清词史》为蓝本。”《清词史》在占有充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理清了清词研究的脉络,“审辨史实,全景式地探求流变”,尤其是追踪词人的心灵轨迹、剖解词人的心路历程等,为词史研究注入了沦肌浃髓的人文关怀,是研究清词者绕不过的必读书目。
除了发扬业师的观点,他在有些方面还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观感和体会,从细微处向前推进对词史的认知。比如,对释澹归《满江红》后半阕中“着僧衣”的辨析,严先生认为词人联系自身遭际对李自成有所感慨;而马大勇认为,在康熙初年,李自成着僧衣恐怕不会广为流传。又如,对浙西词派“亚圣”李良年的评判,严先生以为其词“开廓不及《江湖载酒》,而润密则较朱彝尊为胜”;但马大勇的体会则是李良年擅长“在‘清空’两字上做足文章”。
作为讲义,该书不仅授人以鱼,还常常“授人以渔”。比如马大勇提出“关注差异”的方法,不仅为有志于学术研究的读者指出明确的阅读路径,对其他读者来说也是非常有启迪的见解,能够有效地迁移去解决其他问题:
“艺术渊源的追溯是必要的,但是过分关注其相同点,容易导致对迦陵、稼轩之间的差异视若无睹,也不能确切估评陈维崧的词史价值和地位。实际上,差异不仅有,而且,恰恰是时代、经历、主体才性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才将陈维崧与辛弃疾这两位相互交映的词坛巨擘区分开来的,也让我们看到一部烂漫丰富的词的历史。”
串讲词作时,马大勇也自觉运用了这种方法。差异是从有条件、有效的对比中得来的,把词作置于不同的文本序列中,自会见出新意。比如,讲史惟圆写“愁”的《减字木兰花》,他引述了文学史中诸多经典的咏愁词句,在对比中突出史氏以“寄愁天上”“石破多时”“埋忧地下”“根蔓牵萦”的奇妙之想写出创新;又如将厉鹗与姜夔进行比对,认为“表面上看,两个人很相似,品味到细微处,则姜夔更多的是‘清空’,厉鹗更多的是‘清刚’”。这些创见,都得自于在对比中关注差异的方法。
此外,马大勇还结合自身经历抒发心得,进一步普及学术工作,有意无意对读者进行一种常识教育,如解释科研中的“选政”,并阐发其意义与价值:
“我们现在作一个诗选、词选,属于普及性工作,在学术评估体系里属于低层次的工作,但能选好诗词谈何容易!古人为什么称之为‘选政’?从海量诗词里选出千八百首甚至二三百首作为一个时代的代表,或者从一个人的大量诗词作品中选出几十首,最能体现出他的成就,既需要眼光,还需要襟怀和魄力。这与宰相选拔人才是一样的,是一种极其重要、关乎大局根本的行政举措,‘选政’云云,是说得很恰当的。”
尤为可贵的是,即便是在讲解名篇诗词时,对于这些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篇章,他也能讲出新意。比如,纳兰性德《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中“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后一句一般都作“却道故人心易变”,但马大勇举出数个书证,再结合词意,一下就清楚辨明应作“故心人易变”,普通的版本中都错了。
有意思的是,在行文的字里行间,时可窥见马大勇的爱好和雅趣,如对武侠小说的精湛解剖,与词作的剖析也能贯通起来:在讲到词作“本意”这个概念时,他列举《天龙八部》五册书里的五首“回目词”,非常贴合。其他还有将波德莱尔与八大山人作镜像对照、引述郭德纲相声、好莱坞大片《碟中谍》等来传达心得等,相信读者都能神会心契。这恐怕得益于马大勇将阅读与当下生活经验充分结合起来,为读者提供了非常切实的审美经验,展现出生活中艺术的共通性。
《万花为春》展现出了清词的广度、宽度与深度,论述时有态度、有立场、见真情。不仅能够满足大众阅读的需求,也为有志于学术研究的人群种下了种子。正如马大勇所言,有一种诗词的读法是“情理交通”一样:
“能读出诗词中蕴涵的美感与情感股票交易平台软件,体味到其中的感悟与哲思,我们就穿越时空,恍惚之间坐在了古人的对面,与他们遨游歌啸、促膝长谈、心灵对撞。他们的悲欢喜乐就会跨过时空,酿造成我们自己人生中的一份丰厚营养。”